关于中美关系,毛主席曾送尼克松12字墨宝,美国人至今未读懂
今天的文章比较长,阐述的故事很有意思,一些观点也很精彩,绝对值得看到最后,希望大家看完后能点赞、收藏、转发。
今天,2023年6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抵达北京进行访问。下午,在钓鱼台国宾馆,国务委员、外交部长秦刚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举行会谈。
据悉,此次是美国国务卿时隔近五年首次访华,也是拜登政府首位内阁官员访华。此前,外交部发言人在谈及布林肯访华时表示,双方将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要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意见。中方将阐明对中美关系的立场和关切,坚决维护自身利益。
虽然临出发前还被中国外交部长打电话警告,但布林肯这次一定不敢再有任何怠慢,因为访华的机会是他央求了几个月才得到的。布林肯如此急迫要访华的原因,表面上既是为了中美关系,也是为了他自己。因为,现在美国已经进入大选周期,两党为了明年的大选,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国际上,俄乌战争越来越激烈,核战争阴云始终未消散,中东已经迎来“春天”,美洲“后院”巴西正在回归正途,中国风景这边独好,为了赢得选举加分,拜登政府只有来向中国示好了。
中美关系一直很复杂,发展也很曲折,考验着大国领袖智慧。
1972年2月21日--2月28日,尼克松首次访问新中国,实现了他所说的“跨越太平洋的握手”。尼克松在回忆录里写道:“当我们握手的时候,意味着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为了纪念这次历史性访问,尼克松以私人名义赠送给毛主席4件礼物:瓷制天鹅、水晶玻璃花瓶、尼克松本人的名片和高脚酒杯。毛主席回赠了锦缎包装的200克“大红袍”茶叶。同时,应尼克松的请求,毛泽东主席手写一幅书法作品,送给尼克松,上面写着“老叟坐凳,嫦娥奔月,走马观花”12个字。毛主席没有解读这些礼物的意义。
毛主席给外国领导人亲笔题字,这似乎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
毛主席作为饱读诗书,博通古今,学养深厚的杰出领袖,在这样一个重要的外交场合的题字,显然不是率意而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有着深刻含义的,但迄今对这12个字的解说并不充分。据说毛泽东主席在武汉一次军人会议上曾表示,“尼克松没理解我的意思”。
到底应当如何理解毛主席这样一幅具有时代价值的题字的含义,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没有定论。有人研究认为,12个字书法的意思,第一层是不能让坐冷板凳的蒋某人干扰中美关系,第二层是发射了卫星的中国与实现了登月的美国可以在高科技领域多多合作,第三层是希望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位美国总统多去中国各地看看。
要理解毛泽东主席的题字,必须首先了解尼克松访华的历史背景。在尼克松访华前美国对新中国已经实行了长达20多年的敌视、包围、遏制、封锁和武装禁运,力图将新中国一举扼杀在摇篮里,中美全面断绝了一切联系。在这20多年里,新中国不但彻底粉碎了美国扼杀新中国的罪恶企图,而且在与美国帝国主义的较量中,不断成长壮大,成为国际战略大三角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而美国在与苏联的博弈中,却渐趋下风,形成苏攻美守的局面。
为了改善美国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被动态势,尼克松政府多次发出改善中美关系的信号。毛主席敏锐地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契机,果断地做出了“小球带动大球”的战略决策,推动中美关系解冻缓和,促成尼克松访华。中美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标志着中美关系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
毛主席的题字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写的,题字可以说是对中美关系的历史总结,也是对现状的描述和对未来的期盼。在此,摘录网上两位权威专家的观点,供大家参考。首先是,华语智库理事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安全政策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彭光谦先生的观点。
老叟坐凳。唐·白居易《江南遇天宝乐叟》诗:“白头老叟泣且言,禄山未乱入梨园”,“老叟”,即白发老人。尼克松访华那一年,毛泽东主席已入耄耋之年,而尼克松不过59岁,整整相差了一代人。作为长者,毛主席自称“老叟”,表达了中国文化中固有的谦逊态度。从新中国成立至尼克松访华,20多年来,在极其复杂的国际斗争中,毛主席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为最高准则,扎根中国大地,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坐看潮起潮落,卧听风声雨声,纵横捭阖,指挥若定,把握时代的脉动和和历史前进的航向,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始终把战略主动权牢牢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对推动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也不例外。毛主席在这里既表达了坚如磐石的无产阶级立场,也显示了不卑不亢,不急不舒,对于打破坚冰,推动中美关系早日正常化,所具有的充分耐心和信心。
嫦娥奔月。尼克松敢于突破历史的禁锢,不远万里,从大西洋来到太平洋,从西半球抵达东半球,飞越大半个地球,与中国领导人实现跨越太平洋的历史性握手,在国际关系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尼克松的中国行对世界的震动几乎可以与嫦娥飞天一跃对天庭的震动相比拟。特别是由于中美相互对立与隔绝长达20余年,美国人对中国的陌生程度,或者说美国人对中国的无知、偏见和仇视,所造成心理距离,不亚于地球人与月球人之间的认知差距。对尼克松跨越太平洋鸿沟所表现出的远见卓识和政治勇气,毛主席无疑是十分赞赏的。
走马观花。尼克松从2月21日抵京,到2月28日离开,在中国一共逗留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显然对从未接触过中国的尼克松来说,要在一个星期的时间里了解上下五千年,纵横几万里,拥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具有无限魅力的中华文明与东方价值观的风貌是不可能的。这是需要尼克松毕其一生来探索的永恒课题。所以毛主席坦率地指出,尼克松一个星期的访问充其量只不过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希望尼克松能以这次访问为起点,进一步认识中国,读懂中国。在这里主席以博大的胸襟,向尼克松以及全世界友好人士发出了热忱的邀请,对以尼克松为代表的美国人民,表达了进一步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推进中美关系正常化,实现长期友好的真诚期盼。
对此,也有战略专家张文木曾提出,要理解这三句话,就要知道在中美关系最低谷之时,毛主席的所思所感,弄清前因后果。
1962年12月22日、1964年12月29日,毛泽东两次手书清人严遂成的《三垂冈》,说明这首诗引起毛泽东内心的强烈共鸣。全诗为: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
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
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
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
唐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李克用从代北沙陀族中崛起,一生征伐,李存助父死子继,消灭后梁政权,统一中原,建立后唐。严遂成的这首诗,正是以李克用父子的史事为蓝本的,写出了李克用父子成功的原因。这首诗的关键在前四句。意思是:英雄崛起于沙陀族中,无奈面对朱温后梁跋扈的局面,英雄单枪匹马,已无力扶持唐朝社稷,但有城池连片的山西作大后方,就可熬过难关,等来战略形势的转机。
“雪压冬云白絮飞,万花纷谢一时稀。”当时毛主席面临的也是“朱梁跋扈”即苏美联手对付中国的险恶形势。但主席也是“连城犹拥晋山河”,背靠昆仑山,“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任他风云起,稳坐钓鱼台,终于等到了美国屈尊来求毛主席、求中国这一天。
结合《三垂冈》的诗意,就不难理解毛泽东给尼克松的三句话,意思就是:我稳坐昆仑山,以不变应万变,随你美苏在天上飞来飞去地明争暗斗,我们可以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这个理解是与《三垂冈》诗中表达的策略是一样的。其中的“英雄”是新中国,“朱梁”是美国和苏联;“唐社稷”可理解为当时处于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的策略是一样的。其中的“英雄”是新中国,“朱梁”是美国和苏联;“唐社稷”可理解为当时处于低潮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晋山河”,可以理解为已有三线布局的中国内地纵深。结论就是你有你的太平洋,我有我的昆仑山。我坚持“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就有足够的时间等待历史转机。这不,你尼克松不还是来了吗?!毛主席这是在告诉尼克松,我毛泽东是怎样等到这一天的。
特里尔说:“毛泽东后来在武汉召开的一次军人会议上说:‘尼克松没理解我的意思’。”当然尼克松一生可能都理解不了毛泽东的这些隐喻。
再回到布林肯访华。布林肯来访,两国外长的会谈就是明面上的一场交锋,背后则是中国与美国在战略与综合国力上的交锋。
中国外长的背后是中国政府、人民解放军、整个社会和全体人民,面对复杂、不断趋于紧张化的中美关系,我们应保持充分的集体理性并且不惧斗争,与政府坚定站在一起,不患得患失,让政府对美博弈更有底气,坚韧自如。正所谓:
背靠昆仑山,稳坐钓鱼台。
文中引用的观点来自公开渠道,仅作交流之用,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今天就写到这里,欢迎以下划到底部,给我留言讨论。本文支持快捷转载。
星辰大海很远 人间烟火很近
轻轻点蓝字,往期也精彩!